|

使用電子書閱讀器一年半後,我的收穫與改變

看到朋友的彩機,才想到我還沒有幫我的 Kobo Libra 2 寫過心得,趕緊在一堆旅遊文章的夾縫間寫出來 XD

(圖片取自 unsplash)


想要購買閱讀器的原因?

我原本就是電子書愛好者,做筆記方便、容易攜帶等優點就不一一贅述。

想買閱讀器的原因還蠻簡單的,大致可以分成三點:

  • 剛起床時和睡前想不用 3C
  • 想減少整體看藍光的時間
  • 想要有一個專屬閱讀的提示,避免分心

選擇過程

封閉式 vs 開放式

一開始就鎖定封閉式,因為對借書需求不高,加上買閱讀器就是希望能在上面順暢的閱讀,因此反應速度比較慢的開放式就先跳過。

Readmoo vs Kobo

品牌部分因為之前都在讀墨買電子書,所以希望能繼續使用讀墨的閱讀器以無痛轉換。看過實機後有點難以抉擇,因為覺得 6 吋太小、10 吋適合但太貴,唯一適中的 7.8 吋因為只有讀墨有出這種尺寸,只能用官方昂貴的保護殼……加上評論說這個殼不太有保護作用,且因為是硬殼邊角,撞到的話容易碎掉 QQ

整體而言讀墨的機種沒有很符合我的需求,和朋友討論時她推薦了 Kobo,便決定去試試看實機。

試用 Kobo 閱讀器後覺得他有幾個優點,首先是他的閱讀器體驗(翻頁、殘影)比 mooInk 好,握持上也比較符合人體工學,方便手持;殼的部分可能因為尺寸比較大眾,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非官方殼;最後則是比較表面但也挺重要的原因:白色機種顏值真的高…🤣 最後買了評價挺高的 Kobo Libra 2~

綜合兩者,我覺得讀墨勝在軟體(app)、社群和售後服務,Kobo 則贏在硬體。

閱讀器帶來的三個改變

專屬的閱讀提示

因為閱讀器除了閱讀外沒辦法做其他事情,因此打開它就一定是「閱讀」,不會一不小心就被其他通知抓走注意力,而是更容易沉浸在書本裡。

像是通勤時手上拿著閱讀器,就比較不會把時間拿去漫無目的滑手機,減少滑著滑著就到目的地的那種空虛感。

除了手機外的第二個選擇

臨時有一段空閒時間時,除了「拿手機」外也多了「打開閱讀器」的選項。

此外在沒網路的地方或手機快沒電時,閱讀器也是個很好的陪伴物品~

買書變的容易

這點有好有壞, 很容易買了書卻沒看,要小心不要變成下一個 Steam (一款收藏遊戲的遊戲)

好處是有時突然很想看某本書(像是被其他人的閱讀心得燒到),能立刻購買和閱讀就會非常方便,滿足閱讀癮 XD

Kobo Plus 試用心得

Kobo Plus 是 Kobo 最近推出的訂閱制服務,依照方案不同,在訂閱期間可以暢讀或加上暢聽特定書籍~雖然清單內的書大部分我都沒興趣,但還是有挖到幾本想看的,於是就藉著免費試用體驗了一下 XD

我的清單

  • 雜誌:意外的蠻多寶藏,像是有很多期哈佛商業評論
  • 文學著作:湖濱散記等等出版比較久的經典文學著作,可以挖寶看看
  • 自我成長:你應該和別人聊聊 2(要注意沒有 1 哦)
  • 有聲書:剛剛好的優雅

推薦使用方法

先收集幾本想看且有在方案裡的書後再訂閱,趁著訂閱開始看這些收藏的書單。時間不多的話也不需要逼自己一定要在一次訂閱期間全部看完,因為其實只要看個 1 ~ 2 本就回本了 XD

買閱讀器 = 可以培養閱讀習慣?

每當有朋友問推不推薦藉由買閱讀器培養閱讀習慣,我一律都是建議先不要 XD 如果本身就沒有讀電子書的習慣,我覺得可以先從小成本的方式試試看,像是用手機或平版讀讀看電子書,而且建議一定要用用看實機,看自己是否能忍受殘影和反應速度。

如果是沒有閱讀習慣,就更難因為買了一個硬體而突然覺醒,可以先試著讀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書,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養成習慣,這時再買也不遲。

對我來說閱讀器比較偏錦上添花型,能協助自己更有效的維持和深化原本已經有的閱讀習慣🙌

(寫完文章前看了一下統計數據,目前累積的閱讀時數是 358 小時,其中當然包含很多閒書,但至少證明有好好使用它?XD)

Similar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